片長 167分
孩子們都叫父親「多桑」,一家人生活在礦山聚落,經歷各種大小事。一如被忘在台灣的日本殖民遺緒,多桑是個活在過去的人。本片是吳念真的半自傳式作品,一幕幕家庭日常的生活片段串起了舊時代感傷,寫實的筆觸寫盡礦山的人們與人生百態,以及多桑這個台灣男人的傳統魅力與憂傷。本片是台灣新電影的晚期作品,也是吳念真少數擔任導演的劇情長片。
這個人有人叫他爸爸,老爸,爹地,或者老頭,或者「查甫老的」。 我們則叫他「多桑」。
這輩子,如果有人問他年紀,通常他會說:我是「昭和四年」生的,所以從小我就學會一個公式,昭和加十四等於民國,就像民國加十一等於西元一九後面數字一樣。至於他今年到底幾歲已經不重要了,不過,有興趣的話,你可以抽空算一算。
他是嘉義人,十六歲蹺家,十八歲跑到北部挖金礦。為什麼蹺家,他從不說。
二十二歲給人招贅,二十四歲生下我。長子得抽「豬肉稅」,所以我跟我媽媽姓「吳」,不跟他姓「連」,這件事他倒說了幾百遍,要我和我的以後子子孫孫都得記得是「吳皮連骨」所以以後交女朋友除了姓吳,姓連的不行以外,姓蘇、姓周的也要儘量避免,因為蘇、周、連幾百年前是一家。這可害我這一房的子子孫孫在擇偶時比別人少掉好多機會。